哲学中医|洞悉溯源,巧祛湿热

扫码手机浏览

开栏语: “动-定序贯范氏八法”是范冠杰教授开创性提出的中医理论。团队多年的研究及实践,成书《哲学中医—“动-定序贯范氏八法”与中医临床思维》,运用哲学来解读中医...

开栏语:

“序贯范氏八法”是范教授首创的中医理论。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,团队写了一本书《哲学中医—“动-定序贯范氏八法”与中医临床思维》,用哲学诠释中医,通过中医验证哲学。通过本专栏的定期文章,希望中医界人士拓宽思路,提高临床水平。

医学指导: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大科主任,学术带头人 范冠杰

概述

由于岭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,许多疾病或不适症状可能是由湿热邪引起的。这些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口干、不想多喝、不多吃、头重、头晕、腹胀、体重重、大便粘稠等。严重者可引起发热症状,所以广东人经常讨论的话题是“如何清热祛湿”。临床上有许多清热祛湿的中药方剂,其中三仁汤是治疗湿热疾病的经典方剂,来源于古籍《温病条辨》。范教授创立了“动态序贯范氏八法”的理论思想,著有《哲学中医》一书,有效指导了“三仁汤”的临床应用,疗效显著,现介绍如下。

病例举隅

患者王,女,30岁,因“剖宫产术后一周,发热腹泻五天”来到门诊。1周前患者在外医院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“子宫下段剖宫产”,术后情况稳定。发热发生在5天前,最高体温39.9,伴有畏寒、腹泻、水样便,每小时1次,伴有气短、乏力、食欲不振。当地医院进行了抗感染治疗,并结合退热、整肠和思密达对症治疗。治疗后发热没有明显好转,最高体温可达39.3,每天仍有10余次水样便,来我院治疗。

【初诊情况】

患者精神疲劳,乏力,发热,体温38.2,畏寒,肌肉酸痛,鼻塞,流涕,咽痛,咳嗽,食欲不振,睡眠一般,尿频,大便稀稀,每天10次,舌红,苔白腻,脉滑。中医诊断:发热(脾虚湿热内蕴,湿重于热),治法为健脾清热利湿,方药:薏苡仁30g,蒲川30g,半夏10g,曹彤10g,淡竹叶15g,白扁豆15g,诃子15g,陈皮10g,茯苓20g,白芷15g,藿香15g,炙甘草10g,生姜10g,砂仁15g,胡爱山30g,二日水煎服用3剂后,不再发热,腹泻症状消失,疲劳和乏力症状明显缓解。

【随诊过程】

患者在家吃了很多温热的食物,6天后下午又发烧,最高体温38.5,伴有微恶寒,但无不适,然后正常,舌红,苔厚腻,脉滑。中医诊断:发热(脾虚湿热毒蕴,湿热并重),治疗以健脾、祛湿、清热解毒为主。处方:藿香15g、茵陈15g、滑石30g、通草5g、苍术15g、豆蔻30g、杏仁15g、法半夏10g、厚朴10g、甘草15g、黄芩15g、连翘30g、柴胡30g、浙贝母10g、僵蚕10g、蝉蜕5g。服用3剂后发热消退,下午最高体温37,灰腻苔消失,舌红细黄。服药1周后体温正常,症状全部治愈。随访期间无发热。

p>结语

范冠杰教授在《哲学中医》中指出,“动-定序贯范氏八法”的诊断思维是融合了西方哲学的“溯因推理”“模型推理”的科学认知方法及逻辑方式,其推理规则是基于中医学“司外揣内”的方法,以临床表现为依据,通过分析、综合、推求疾病的病因病机,由果及因,从而获得中医诊断,指导下一步的方药治疗。同时,立足于中医哲学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,构建出“仰观天、俯察地,远取诸物,近取诸身”的中医模型系统,通过多层次、多角度模型推理,在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中抽丝剥茧,分析出主、次要证型,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。

正是基于“动-定序贯范氏八法”的理论思维,范冠杰教授认为在使用“三仁汤”治疗湿温病时,“定”的思想体现在抓住核心证素,推导出核心病机,只要辨证分析疾病存在湿、热邪实内蕴病机导致的核心症状,均可灵活使用本方。关键在于需要临床医生通过洞悉患者在临床症状、体征及舌脉的细微差异,注意环境、情志、饮食等影响因素,溯源分析、推理及辨别“湿”“热”两者的孰轻孰重,动态考量邪之所属,病之浅深,因证施方,辨候施药,以期达到临床良效。

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,《哲学中医—“动-定序贯范氏八法”与中医临床思维》一书,就是运用古今中外各种主流的哲学思维方式,探讨中医理论的重塑和构建,是中医理论突破的全新尝试,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鲜活范例。《哲学中医》理论来源于临床,又高于临床,并指导临床运用,本书系统阐述了范冠杰教授的临床医学思想,也是范教授临床经验之总结。

供稿: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 张锦明

执行编辑:李馨妮

审核校对:何明坤

责任编辑:宋莉萍

阅读全文

非特殊说明,本文由网友自行上传或采集于全网公开资讯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站原文链接!